
著名导演贾樟柯
贾樟柯的镜头一直在深情地注视着小人物。他关注他们的苦乐,关注他们在时代大潮里的命运变迁,无奈、挣扎以及跌倒后又重新站立的恒心和勇气。这一特质,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外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。前不久上映的《三峡好人》就是这样一部影片。这部电影,除在国内外赢得广泛好评外,还捧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大奖———金狮奖。
但是,在商业“大片”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下,国内电影市场贾樟柯们的电影在相当程度上被“淹没”了。近日,就他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看法,我们对他进行了专访。
“艺术家如果不反映时代精神,那是挺不善意的”
记者(以下简称“记”):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,老百姓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变迁。我们注意到,你的电影大都在关注这种变迁中的小人物的命运,包括《三峡好人》。请问他们身上究竟有什么东西这样强烈地吸引你?
贾樟柯(以下简称“贾”):就从《三峡好人》说起吧。之前因为拍摄别的东西我到了三峡,那儿的情景令我震撼。我觉得三峡的变化最好地浓缩了中国的巨变。随着这样一个大工程而来的拆迁、移民,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等,使得一些普通中国百姓经历了考验。但正是在这样一个巨变的过程中,也最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人的生命力和他们顽强向上的精神。在当地,我听到老百姓把“找工作”叫“找活路”,这样的词汇和细节深深打动了我。我想记录下普通中国人在国家快速发展过程中所承担、所体验的东西,想记录下他们的痛苦、挣扎以及坚韧、超越。
记:作为一个艺术家,面对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,是不是感觉有沉甸甸的责任感?
贾:是的。我甚至认为,中国经历了这么剧烈的社会变化,人们经历了这么前所未有的变迁,如果艺术家没有将其敏感、快速地表达出来,这是挺遗憾的,也挺不善意的。但奇怪的是,目前在许多人看来,这样的创作方法成了非主流了,许多搞创作的人都挖空心思在古人堆里寻找创作题材。我认为,作为一个中国导演,直接面对的就是中国的现实,他的作品就应该是中国人生活与精神状态的反映,如果银幕上这种反映越来越少的话,那是很不正常的,也是很可悲的。
“娱乐不能成为丧失人文关怀的借口”
记:可能有人会说,一些文化产品,像所谓的商业“大片”,强调的就是娱乐,让它们来背负人文关怀或教育功能,是一种强求。
贾:我不反对娱乐,但电影不能为娱乐而娱乐,不能为娱乐而漠视或抛弃其引导功能。但现实是,一些所谓的“大片”,投入重金提供的却是很负面、很糟糕的思想和意识,比如强权思想的渲染,鄙视个体生命的尊严等等,这样的思想,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相抵触的。请问,这能够以娱乐的名义加以原谅吗?几亿元的票房摆在那里,中国有那么多人看了这样的电影,接触了这样的思想,这能够以娱乐的借口推掉吗?
现在需要警惕一种观点,那就是商业片只需要感官刺激,只要娱乐就可以了。我们可以看一看美国一些好的娱乐电影,他们对正义、对真善美有着鲜明的追求,他们斥巨资拍商业片,还是要说清一些道理,给人以某种教育或启迪。可我们一些投资巨大的电影究竟在谈论什么?这样的电影能带给观众什么?
|